Robinson Crusoe作品評析
前言:《魯濱孫漂流記》應該是大家熟知的外國文學名著。誠然,不一定都讀過這本書,但是對這個書名卻是很熟悉的,對其內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別是他隻身在孤島上艱苦奮鬥的情況。這部小說是舉世公認在意義上的不朽傑作,被認為是塑造了現代文明、影響了人類歷史的不多幾種文學作品之一。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年齡快60歲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小說和報紙之父”的美譽。
Robinson Crusoe作品評析
前言:《魯濱孫漂流記》應該是大家熟知的外國文學名著。誠然,不一定都讀過這本書,但是對這個書名卻是很熟悉的,對其內容也大致知道一些,特別是他隻身在孤島上艱苦奮鬥的情況。這部小說是舉世公認在意義上的不朽傑作,被認為是塑造了現代文明、影響了人類歷史的不多幾種文學作品之一。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年齡快60歲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小說和報紙之父”的美譽。
一、作品背景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于1719年首次出版,是作者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所寫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被譽為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這一篇故事是以男性為主角的冒險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形式呈現,對於身為女性讀者的我缺乏了一點吸引力。不過這本書可是第一部英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呈現了當時英國藉由海權達到帝國主義的擴張,反映當時社會價值觀及道德標準。也有人說這本書在歌頌當時資本主義階級的奮鬥,並植入殖民主義的合法化的概念。
整篇來說譯者的翻譯是相當貼近原文的,但是在描述上跟平鋪直述的原作相比,譯者徐霞村用了很多很貼切的形容詞來讓枯燥的海難畫面變得很生動,讓人感受到危急和無助的感覺。
徐霞村(1907-1986)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作家以及翻譯家。他於1925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1926年就開始在許多著名刊物上發表譯作、散文與小說。1927赴法勤工儉學,就讀巴黎大學文學院。譯作大多為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作品,只有在1934年翻譯的《魯賓遜漂流記》為英國作家Daniel Defoe所著。此外,徐本身創作題材也大多與法國跟南歐有關。儘管如此,徐的《魯賓遜漂流記》譯本受到廣大迴響,成為他的代表作。過去清末常有譯寫不分的創作觀,將譯文視為宣傳譯者(作者)自身理念的媒介,因此譯者常選擇將譯文中國化與在地化,並且刪減原文中的異國文化。而在民國成立後的二十多年後,這樣的翻譯觀是否有所改變? 《魯賓遜漂流記》是於1719年的英國出版,當時英國已成為海上強權,逐漸擴張帝國版圖,文中有許多航海的專業用語以及表達方式,也隱含著大英帝國的世界觀,並非出自英語相關系所的徐霞村在詮釋此文本時,又採用什麼樣的策略? 而徐的譯文為何能受到當時讀者的喜愛? 接下來我將分成兩部分討論,先探討徐霞村的翻譯觀,接著提出譯文中可以改進與值得討論的地方。
I.民初譯者的翻譯觀—以徐霞村為例
作者Daniel Defoe會寫這本書—Robinson Crusoe(首次出版於1719年),是因為人性對從未體驗、經歷過的事物好奇,有興趣,想去知道離群索居,每天要為填飽肚子要想盡辦法,不停地摸索找尋食物,還要面對許多荒島上,危險的動物和環境。除此之外,內心的孤獨,還得尋求慰藉,特別是心靈的空虛和無助。但在另一方面,一個人生活在荒島上,也學會了堅強獨立和勇敢。對大自然更瞭解,也更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題材,能夠吸引大眾的興趣,帶給處在群體社會的人們,想像一個完全孤獨的環境,人們會討論它,甚至想去做短暫的體驗。這本書也在1997年被改編成電影。2000年的電影< castaway >,也以相同的題材,呈現獨自生活在荒島上的情景,由Tom Hanks 主演,特別觸動人內心的感受,他在島上唯一的朋友,是一顆排球Wilson。人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有興趣,所以我想徐霞村也是對這類故事感興趣,因此翻譯了這本書,譯名為《魯賓遜漂流記》,並在1934年出版,因為譯得常好,1997年已出版到第六版,也被收藏在《世界文學名著書庫》。徐霞村可以說是一位才子,曾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哲學系、巴黎大學文學院,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廈門大學外文系教授,他的文學造詣極高,著作甚豐,編纂字典,也曾譯《桃花扇》, 非常值得人尊敬的學者、作家。
以下就原文和譯文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