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作者Jostein Gaarder以說故事的方式吸引青少年,把深奧難懂的哲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介紹給學子,書中的角色Sophie跟Alice’s Wonderland裡的Alice有些類似,而哲學類的文本類型又和Ishmael有相同之處,所以接下來我將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最後回歸到譯本的討論,提出我對兩個中譯本的一些想法。
與Alice’s Wonderland 的比較
十四歲的蘇菲像是現代版的愛麗絲,都有著好奇和求知的驅動力,在書中他們隨著時間也有所成長和自覺,兩位主角都身處於現實和虛幻之間的空間,兩者對大的不同我覺得是蘇菲較成熟的思考模式,也許是因為作者本身因為針對的讀者不同,所以保護性的設定也不一樣。
與 Ishmael 的比較
莊安祺翻譯Ishmael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主角強烈鮮明的個性,再在Sophie’s Wrold的兩個譯本中,會因為劇情了解到Sophie的獨立,但是因為譯者字詞的選擇,使得語域有下降的感覺,並不像是寫給青少年的書。
例一
重複的形容詞: 小小的角落、小小的洞、小小的屋子、小小的的細縫、小小樂園、小小星球 (p21-22),兩個譯本都使用一樣的修辭
原文:little house, tiny peepholes, small planet
譯本分析
一、名字部分蕭採用較歸化的翻譯策略
英文 |
蕭譯 |
伍譯 |
|
Sophie Amundsen |
蘇菲 |
蘇菲.艾孟森 |
○ |
Joanna |
喬安 |
喬安娜 |
|
Captain's Bend |
船長彎 |
船長彎 |
○ |
Clover Close |
苜蓿巷 |
苜蓿巷 |
|
birches |
赤楊 |
白樺 |
|
Sherekan |
雪兒 |
雪瑞卡 |
|
Goldtop |
金冠 |
金冠 |
○ |
Red Ridinghood |
小紅帽 |
小紅帽※ |
○ |
Black Jack |
黑水手 |
黑傑克 |
|
Smitt |
史密特 |
史密特 |
○ |
Smule |
史穆爾 |
史摩兒 |
|
Govinda |
葛文 |
葛文達 |
|
Anne Knutsen |
安妮 |
安妮.納特森 |
○ |
Claude Debussy |
德布西 |
德布西※ |
○ |
Marie |
瑪莉 |
瑪麗 |
|
Hilde Moller Knag |
席德 |
席妲.穆樂.奈格 |
|
|
襲、習、席 |
穆樂、奈格 穆樂.奈格 |
|
例二
添加使清晰化
蕭譯:第一章添加兩個小標題:你是誰(p.14);蘇菲的困惑(p.19)
沒有問候的話,也沒有回信地址; 貓咪,貓咪,貓咪(p.14)
她覺得自己好像一個在仙子的魔棒揮舞之下,突然被賦予了生命的玩具娃
娃。(p.17)
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p.18)
二、蕭譯本較好的地方
例一
原文:Her mother always went on about her difficult labor.
蕭譯:以前媽媽總是念叨她當年生蘇菲時難產的情況
伍譯:媽媽總是會說她當年生蘇菲的時候有多辛苦
例二
原文:she said, almost apologetically.
蕭譯:她說,語氣中幾乎有些歉意
伍譯:她的語氣聽起來,簡直像是在道歉一樣
例三
原文:I never realized how rich life was until now
蕭譯: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豐富。
伍譯:直到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的可貴。
例四
書信體的表現部分
原文:single quote,字體(p4)
蕭譯:運用方括弧、黑體字、標楷體
伍譯:標楷體 字體較小 不一致性
三、伍譯本較好的地方
例一
原文:Sophie Amundsen was on her way home from school.
蕭譯:蘇菲放學回家了
伍譯:蘇菲‧艾孟森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例二
原文:When they got to the supermarket they went their separate ways.
蕭譯:她們走到超市那兒就分手了
伍譯:兩人走到超市那裡就分開了
例三
原文:People seldom went that way except on the weekend.
蕭譯:除了週六、周日的時候,人們很少打這兒經過。
伍譯:除了週末,很少有人會經過這裡。
例四
原文:she felt it wasn't right to live in the world without at least inquiring where it came from.
蕭譯:生在這世界上卻連“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也不問一問,實在是很不恭敬。
伍譯:活在這個世界上,至少該問問「世界從何而來」吧,否則真是說不過去。
例五
原文:What made this great mass of green vegetation come welling up from the dead earth....
蕭譯:千千萬萬的花草樹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長起來了。
伍譯:一大片花草樹木就在死寂的大地上繁茂生長
例六
從譯本可以看出時代性,蕭的譯本使用大量的成語和較古的一些書面語,如那兒、這兒,把門帶上,毋須、打哪兒來的
而伍的譯本較貼近我們現在的用語,讀起來比較自然。
三、討論
原文: at some point something must have come from nothing …
蕭譯: ……在某個時刻事物必曾從無到有……
伍譯: ……事物必定曾在某個時刻,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
原文:There were no other houses beyond her garden.
蕭譯:附近除了她家的園子之外,沒有其他住家
伍譯:附近只有蘇菲家的花園,沒有其他住宅
試譯:她家的花園再過去,沒有其他住家
原文:a spacious lawn with a glider and a little gazebo
蕭譯:上面有一架沙發式的鞦韆與一座小小的涼亭
伍譯:上面有一架鞦韆與一座小涼亭
試譯:上面有一座鞦韆搖椅與一座小涼亭
原文:the marmalade cat Sherekan
蕭和伍都沒有把貓的特色翻譯出來
試譯:橘子(果醬)貓
結語
一部經典巨作的翻譯,會隨著時代的演進,會被拿出重譯,蕭翻譯的《蘇菲的世界》,叱吒兩岸風雲15年之久,深獲好評。而伍的翻譯則讓內容更明晰化以及語句更加有邏輯性,只是我認為新的譯本應該要有新意,伍的譯本與蕭的翻譯雷同之處頗多,另外我也覺得目標讀者的界定比較模糊,語域的選擇使得內容傳達上的力道稍微弱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