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賴慈芸老師《譯者的養成—翻譯教學、評量與批評》一書中,提到
羅賓遜(Douglas Robinson)所謂「非譯者的外部觀點」,或多或少摻雜了一些對翻譯的誤解。其中的一種態度就是把「本門學者」與「翻譯能力」混為一談。認為只要是本門專家就可以生產出優秀的譯作。
但從羅賓遜所謂「非譯者的內部觀點」來看,「主題知識」絕不是唯一的能力,也不是譯者的核心能力。紐伯特(Albrecht Newbert)列出的五種翻譯能力指標中,也認為轉換能力最為重要。
科普類的體材翻譯,目的就是要散播知識,使讀者能了解內容主題,因此亦步亦趨的跟著原文字字對譯並不必要,因為要忠實的對象是內容意思。洪蘭教授是心理學門的專家的地位是無庸置疑,但是就譯者的將文字轉換,變成讓讀者能易懂的科普知識,就還差了一些,如果有心致力於翻譯科普類書籍,推廣新知,或許多了解一些翻譯的知識和技巧,就能讓翻譯出來的作品更流暢,並簡單易懂。
例一
原文: The Brain’s Chief Executive: The Frontal Lobes at a Glance
譯文: 大腦的總裁: 額葉的瀏覽
試譯: 大腦的執行長: 額葉一覽
例二
原文: The leader’s role is elusive but critical
The leader’s role is critical but elusive
譯文: 領導者的角色有點捉模不定,沒有固定的形態卻非常關鍵。
領導的角色很重要,但不易描述。
例三
原文: Without them there would be no product, no concert, no show.
譯文: 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產品、音樂會和表演可用、可聽、可看。
試譯: 少了他們,就不會有產品可用、音樂會可聽和表演可看
譯評: 原本的翻譯利用增添補述,可以更完整的講語譯說清楚,但是句構上可以再作調整,比較符合中文使用的語法。
例四
原文: In my native Russian language, there is an expression “bez tsarya vgolovye,” “a head without the czar inside.”
譯文:在我的母語中有一句話:「一個頭沒有沙皇在裏面」(a head without the czar inside)
試譯:俄國有一句俗諺說「bez tsarya vgolovye」,意指皇宮內沒有沙皇來作鎮指揮。
譯評: 可以不用被原文綁架,跟著走,重要的是意思的傳達。
例五
原文: the organism must go beyond the ability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mental representations; it must acquire 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mental representations.
譯文:有機體必須要超越它現在透過心智表徵看世界的能力,它必須要有能力跟這些心智表徵一起工作(、去操弄它才行)
試譯: 有機體必須要能超越,除了保有透過心智表徵看世界的能力,更要能跟這些心智表徵一起工作。
因為中英文文法不同,英文中大量的使用代名詞,如果全部都以直譯的方式翻譯出來,會造成意思的模糊。
結論
翻譯,人人做得來?
這學期我們,討論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譯者,有年長的、有年幼的,有性別的差異,還有語言能力相當好的譯者,這次大腦總指揮的翻譯者洪蘭教授,是該門學科的權威學者,也在課餘致力於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這類書籍的翻譯,其推廣科普新知的精神可嘉,但看過這本譯本,我覺得在達到好的譯者的要求上,仍顯不足。我認為句子應該再用更淺白的文字表達,內容應該是經過吸收、消化後再譯出,應避免讓讀者閱讀起來「卡卡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