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liver’s Travels 《格理弗遊記》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小人國的歷險暗諷當時的政治,第二部分大人國遊記,第三部分諸島國遊記,第四部分慧駰國遊記。這部作品在1726年出版,作者是Jonathan Swift,他藉由此部小說,暗批當時英國對愛爾蘭的壓迫,是一部諷刺文學。譯者單德興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隨聖嚴法師研究佛法多年,心性溫和,人品敦厚,待人謙和。他的著作豐富,譯著也很多,並發表過很多學術性文章。他的這本譯作《格理弗遊記》共花了六年的時間完成,於2004出版,為了收蒐集資料,他遠赴英、美、德、法、愛爾蘭、中國大陸、香港等地。足跡之廣,令人讚嘆。他也為此譯作寫了七萬餘字的緒論,十五萬字的譯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寫了九萬餘字的譯注,他的譯注可說是空前絕後。單德興的譯注不同於一般譯者的是它不僅僅只是注釋出處來源,他對每個典故詳加考證,更加上他自己的評點。從這裡可以看出他的胸懷,期望讀者能瞭解透徹當時的社會背景,並在每一章節末了撰有「譯者附誌」,幫助讀者掌握全章要義,總結單德興本人對全章的心得,旨在協助讀者更瞭解故事內容,正如他的為人一般體貼敦厚。以下是個人對譯本的看法:
1. 文體
原作的英文是十八世紀的英文,單德興在他發表過的一篇文章中曾說Gulliver’s Travels 的英文有點古又不會太古,所以他參考了很多書籍,加上長期思索,到底要用像西遊記的文體,還是金庸的作品文體,最後他發現張大春的文體比較接近他的構想和需求,他也看相聲,請一些翻譯研究所的學生及教授提供意見,初稿也先讓他的兒子和外甥試讀,他要的是一流的品質,不希望中、小學生閱讀此文時有障礙,可說是用心到了極致的地步,令人敬佩。此譯本的翻譯策略是運用歸化策略加少量的異化策略的精緻作品,也是一部超值得閱讀的學術性翻譯,正如他在〈緒論〉中批評《格理弗遊記》的一些中文舊譯:「未能充分提供相關的典故出處及文化、歷史脈絡,讓讀者除了理解表層的意思之外,有機會一窺可能蘊藏其中的特定訊息,探索作者的用心、藝術手腕與再現策略,淺嘗當時讀者『對號入座』的樂趣,甚至以類似眼光來觀察自身所處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發掘其中的異同,進而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2. 書名的譯法:
Gulliver’s Travels 最通行的譯名是《大小人國遊記》,對兒童而言好記又響亮。但是未概括第三部份和第四部分,所以並不是那麼適切。也有些譯成《格列佛遊記》或《格利佛遊記》,單德興認為這兩個譯名雖稱得上忠實,但並未傳達原文的諷刺之處。所以,它譯為《格理弗遊記》,暗示主角勇於冒險、學習敏銳、致力於「格」,物窮「理」,然而卻屢遭逆境,落得自以為是、違背常理、格格不入,而最後落落寡歡(弗),譯者想藉此譯名兼顧原作的用心及批評當時社會、政治的狀態。
3. 譯文生動之處:
單德興譯筆靈活生動、文字精練有力,值得我們細細欣賞:
1). 原文:My Business began to fail; for my Conscience would not suffer me to imitate the bad Practice of too many among my Brethren.
譯文:又無法昧著良心模仿許多同行那種心黑手辣的做法,於是生意開始沒落。
譯者將bad Practice 譯為心黑手辣非常貼切。
2). 原文:when I was ashore, in observing the Manners and Dispositions of the People, as well as learning their Language; wherein I had a great Facility by the Strength of my Memory.
譯文:上岸時就觀察風土人情,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我長於記憶,所以很有語言才華。
譯者消化整句後再意譯,非常有技巧。
3). 原文:I felt something alive moving on m left Leg, which advancing gently forward over my Breast, came almost up to my Chin.
譯文:我感覺有個活生生的東西在左腿上移動,輕輕移過胸部,幾乎來到下巴。
譯者將這句話譯得非常傳神,兼具原文的形與義。
4) 原文:with a violent Pull, which gave me excessive Pain, I a little loosened the Strings that tied down my Hair on the left Side.
譯文:我猛力一拉,頓時覺得痛入心扉,卻稍稍掙鬆了綁住我左側頭髮的繩索。
譯者用痛入心扉來譯 excessive Pain,是活用成語的最佳效果。
5). 原文:but again, when I felt the Smart of their Arrows upon my Face and Hands, which were all in Blisters, and many of the Darts still sticking in them.
譯文:當我再度感覺到他們的箭射上了我的臉孔、雙手,十分刺痛,起了很多水泡,而且很多還插在上面。
譯者的這句譯法,給讀者烈強的視覺感。
4. 譯注的豐富性和譯者的審慎態度:
單德興曾說他在這本譯作中,花在注釋的時間遠多於譯文,從他九萬餘字的意住,便可知悉他細心考證、詳細解釋說明的用心,例如在第一章中它隨著倫敦的良醫詹姆思·貝慈先生為徒,單德興為了讓讀者瞭解當時西洋學徒制的狀況,所以他細心的加注:
1). 原文:I was bound Apprentice to Mr James Bates, an eminent Surgeon in London.
譯文:就隨著倫敦的良醫詹姆思·貝慈先生為徒。
注釋:西洋的學徒制來自中古時代,英國當時師徒制依然盛行,一般要七年才能學成出師。
相信譯者必定花了許多時間和精神找尋、比對、查證,一般譯者不會對這類的師徒制而加注。
2). 原文:I perceived it to be a human Creature not six Inches high.
譯文: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人形,不到六吋高。
注釋:小人國與歐洲的比例約為1:12,書中一直維持這個比例。由此可估算格理弗本人約六呎高,但書中格理弗並未對自己的外形有所描述,因此我們從未看見過他,而是透過他 來觀察,格理弗可謂「未曾被觀察的觀察者」(the unobvserved observer)。
譯者非常細又貼心地告訴讀者小人國與歐洲的比例,還幫讀者算好Gulliver的身高,更教導讀者看Gulliver的角色,竟是 「未曾被觀察的觀察者」,如此精闢的注釋,可見其用心。
3). 原文:I lay down on the Grass, which was very short and soft.
譯文:我躺了下來,在很短小又柔軟的草地上沈沈入睡。
注釋:再度暗示此地異乎尋常。
單德興連這樣的小細節都注意到了,帶領讀者融入故事的情節,也幫助讀者閱讀的能力,告訴讀者在讀到這句話時,腦子要想到「短小」的草,暗喻著此地居民的身高矮小。
結語:單德興此本譯作結合了藝術與學術的精神,堪稱經典之作。學術翻譯的三個定義(第一個定義針對具有歷史性、學術性、典範性的文本之翻譯與評注,第二個定義結合了學術研究的翻譯,第三個定義就是本身可成為學術研究對象的翻譯),單德興都當之無愧,也立下了學術翻譯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