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強納森·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裔愛爾蘭作家、詩人、牧師、政論家,也是諷刺文學大師。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貧困家庭,父親早逝,由叔父撫養成人,6歲上學,15歲進到都柏林三一學院就讀,19歲拿到文科學士學位後繼續攻讀碩士。1688年,史威夫特21歲之際,英國發生光榮革命,愛爾蘭因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英王詹姆士二世遭到鎮壓,局勢動盪,在加上叔父也在這一年過世,於是史威夫特中斷學業,前往英國找尋出路。
接下來10年,史威夫特透過親戚關係到摩爾莊園擔任政治家坦普爾爵士的祕書,這段時間史威夫特開始接觸英國政治圈,對於政治有更深一層體認,在此期間他也往返愛爾蘭與英國之間,完成了文科碩士學位,也完成兩部諷刺作品《一桶水的故事》和《書的戰爭》(幾年後才出版)。
1699年,坦普爾爵士去世,接下來幾年史威夫特在各地教堂擔任牧師,1702年,35歲的史威夫特取得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2年後,他將《一桶水的故事》書的戰爭》和《聖靈的機械作用》三篇諷刺文章彙集出版,尖銳地諷刺批評宗教和學術領域中的腐敗現象和非國教徒,犀利風格受到民眾歡迎。
1710年至1714年間,史威夫特曾出任托利黨的公共關係官員,後來政黨交替,輝格黨上台,托利黨黨員被清算。後來史威夫特到愛爾蘭擔任神職。
史威夫特大約在1720年開始著手撰寫《格理弗遊記》,於1726年大量刪減《格理弗遊記》敏感情節與文字敘述後出版,1735年出版完整版本。
於此期間,1723年,英國政府委派政治流氓伍德為愛爾蘭鑄銅幣,造成通貨膨脹,怨聲載道。斯威夫特連續發表幾封公開信,鼓勵愛爾蘭人民反對鑄幣陰謀。他成了愛爾蘭民族獨立自由運動的領導者,此後投入許多心力爭取愛爾蘭人民權益,成為知名的愛爾蘭愛國主義者。
儘管如此,史威夫特晚年卻為精神疾病所苦,有自殘的現象,住院療養,但不見好轉,甚至到最後整整一年都沒開口說過話。最後於1745年過世,終年78歲。
文本介紹:
《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原名Travels into Several Remote Nations of the World, in Four Parts. By Lemuel Gulliver, First a Surgeon, and then a Captain of Several Ships,於1726年出版,當時格理弗好友寫給他的信上說「到處都看得到有人在讀《格理弗遊記》,從內閣大臣到平民百姓都人手一本」。《格理弗遊記》共分為四個部分,小人國遊記、大人國遊記、諸島國遊記與慧駰國遊記。作者史威夫特藉由格理弗所寫的一連串旅行經歷諷刺當時的科學家、輝格黨與漢諾威王室等等。每個部份都有作者想要諷刺的議題,例如,小人國遊記是諷刺英國對於愛爾覽的壓迫(新舊教之爭);諸島國遊記批判當時的歐洲思維,還有愛爾蘭農業衰敗情景;慧駰國遊記則是揭示人類醜惡跟劣根性。
影響:
- 宮崎駿動畫作品《天空之城》(Laputa)就是出自於《格理弗遊記》的諸島國遊記。
- 全球知名搜尋引擎雅虎名稱出自於《格理弗遊記》的慧駰國遊記。犽猢(Yahoo)是擁有人類樣貌的野獸。
- 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在短暫一生曾多次重讀此著作,並稱其為最值得保存的作品。
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關係:
作者巧妙將自己想要諷諭的議題融入了格理弗遊記,格理弗可說是史威夫特的代言人,以奇幻的角度反諷政治腐敗、學究的可笑思維以及省思人類的黑暗面。兩人更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英國中產階級,早年生活困苦,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晚年都飽受精神疾病折磨,史威夫特應該料想不到他為格理弗寫下的結局卻跟自己的晚年如此相似吧。
譯者介紹:
經歷
單德興教授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暨《歐美研究》主編。
曾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訪問學人及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研究所兼任教授,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兼任講座教授。
榮譽事蹟
三度獲得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以及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著作
《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等,譯有《英美名作家訪談錄》、《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論》、《禪的智慧》、《格理弗遊記》、《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等近二十種專書,並出版訪談集《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及《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
研究領域:
比較文學、亞美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
《格理弗遊記》譯注本: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典譯注計畫支持下,單德興教授費時六年完成《格理弗遊記》的新譯注本。
2004年,於聯經出版社出版,書長近七百頁,其中有一百五十頁的〈緒論〉其他四百八十頁包括譯文、注釋及參考書目,注釋多達兩千餘條,共計九萬多字,超過譯文字數的一半。
學術翻譯:
單德興教授定義此書為:一、「是翻譯的原著本身是具有歷史意義、學術價值、典範地位的文本」;二、「是結合了學術研究的翻譯」;三、「是本身可成為學術研究對象的翻譯」。(單德興:《我來.我譯.我追憶──《格理弗遊記》背後的「遊記」》)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格理弗遊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88%97%E4%BD%9B%E9%81%8A%E8%A8%98
2. Wikipedia. Gulliver’s Trave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lliver's_Travels
3. 百度百科。格理弗遊記。
http://baike.baidu.com/view/79427.htm。
4. 聯經出版事業。單德興簡介。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author/Author.aspx?ID=0002795
譯文分析
一.《格理弗遊記》譯注本的譯註效果
譯者開宗明義稱此譯本是學術翻譯,因此譯文底下常有大量的譯註。我第一次閱讀此譯本的感覺是譯者像是外科醫生般謹慎的剖析譯本,將裡頭的錯綜複雜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完整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策略有利有弊。
先行破梗
若是第一次閱讀《格理弗遊記》的讀者可能就無法享受自己思考作者言外之意的樂趣,因為譯者已經消化咀嚼整部作品,會明確在譯注告訴讀者作者這樣鋪陳的意涵是什麼,也就是將作者埋下的梗一一挖開,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例如,
- 「閒暇時我就閱讀古今最好的作家,總是隨身帶著許多書;上岸時就觀察風土人情,學習當地的語言,因為我長於記憶」(注14);譯注14:「這說明了為什麼他在異地很快就能和當地人溝通」。
- 「我躺了下來,在短小又柔軟的草地上沉沉入睡。」(注24);譯注24:「再度暗示此地異乎尋常」
這些譯注都點破了作者的弦外之音,不跟讀者繞彎子而是明白告訴讀者這些敘述的背後涵義,固然可以省去讀者思考的力氣,但也使讀者少了自己探索原文的樂趣。
補足時代與文化隔閡
不過,由於《格理弗遊記》出版至今有近三百年歷史,加上中英文化差異,許多地方不加以注釋,現代的中文讀者是無法跟三百年前的讀者有同樣的感受。例如文中作者描述的許多細節:
1.“I removed from the Old Fury to Fetter-Lane, and from thence to Wapping.”
「我從就猶太街搬到費特巷,在搬到瓦平」(注15)。
即使譯者採取音譯,中文讀者也不會知道這些巷弄背後隱含的意思是什麼,我想說不定今日的英文讀者對於這些街道名稱也不會有太大的感受,所以這裡譯者就需要加註補足文中的時代隔閡。而這裡譯注15中,譯者點出這些巷弄當時多為無業遊民或是窮人居住,這麼一來讀者就能清楚了解格理弗最後為什麼會迫於無奈出海。
明晰化作者諷諭的時事
由於《格理弗遊記》諷諭的人事物相當廣泛,如果沒有譯註,讀者很難知道作者諷諭的對象為誰,諷刺的事情為何。例如:
「停車的地方矗立著一座古廟,被奉為全國作大的廟宇。幾年前發生一起傷天害理的謀殺案,玷污了這個地方……」(注38)如果單看這段敘述,中文讀者很難有什麼聯想,但透過譯者的注解,讀者就能了解這間廟宇代表的是西敏大廳,而謀殺案是查理一世在此被判死刑。
二. 譯文風格
保留原文譬喻手法
譯文流暢平實,譯者盡可能保留原文的譬喻手法,有些地方譯得相當好,既保留原文譬喻手法又譯成到位的中文。例如:
- “I felt above an Hundred Arrows discharged on my left Hand, which pricked me like so many Needles”(18)
「頓時覺得上百隻箭射上我的左手,有如百針齊扎」(31)
- “I now considered my self as bound by the Laws of Hospitality to a people…”(20)
「這人這麼慷慨大度款待我,使我覺得自己也該表現出為客之道」(35)
- “to ease my self with making water;”(16)
「解決內急」(36)
然而,有些地方譯者太想保留原文譬喻手法,而使句子顯得有些西而不化。
“For me part, I swam as Fortune directed me, and was pushed forward by Wind and Tide.” (16)
「而我自己,在命運的指引下游泳,由風浪推著向前」 (31)
譯者在後面都將Fortune解釋為幸運(32)或幸運之神(33),不知道為何這裡要譯成命運,我想或許可以改成:
「而我自己,受到命運之神眷顧,得已由風浪推著向前游」
2. “the promise of honour I made them, for I interpreted my submissive Behaviour, soon drove out those Imaginations”(20)
「向他們的榮譽保證」 (35)
這裡應該是格理弗自己想先前承諾他們不會輕舉妄動,所以應該要信守承諾,而不是對於他們(小人)的榮譽保證,可以改成
「遵守我對他們的承諾」
注入中國元素—中國版的小人國
雖然譯者盡可能照著原文的譬喻手法翻譯,許多地方也都採用了異化策略,像是文中的地名採音譯;而單位都採用英式單位,但是有個有趣的地方是譯者在形容小人國帝國時大多採用歸化手法,甚至還加以強化,讓讀者有種進入中國版的小人國的錯覺。
- Emperor 皇上
- Great Lord(19) 上卿(34)
- Officer in the Guards(22)御林軍(38)
- Signet Royal(20) 御璽(36)
- Capital city/Metropolis京城(38)
- The emperor, and all his Court(22)皇帝和滿朝文武(39)
- A Proclamation was soon issued to forbid it(23)不久官府就發出禁令
譯者翻譯小人國的統治者與行政單位都很一致,皆採取歸化策略,讓讀者彷彿走進了中國古代的京城,對於中文讀者而言,這樣的手法弱化了小人國的異地風
情。
時空交錯之感
- For the physicians by the Emperor’s order(21)
醫生奉皇帝之令(37)
這裡醫生跟皇帝擺再一起有種時空交錯之感,或許能改成
御醫奉皇帝之命
- As the Place where the Carriage stopt(22)
停車的地方
這裡感覺又拉到更現代了,好像是停車場,或許可以展開來變成
車子停下之處
譯者創意
我覺得譯者將Hurgo翻譯成豪哥真的是很妙,對中文讀者有種親切感,感覺是海派的大哥,添加了些許喜感。
小結:
我想此譯本的目標讀者應該是對於《格理弗遊記》寫作時代背景有興趣的讀者,閱讀目的是了解三百年前英國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同時也一一解開作者史威夫特所嘲諷的人事地物源自何處,所以這些讀者應該是已經讀過《格理弗遊記》,並不是單從文學的角度閱讀此譯本,而想隨著譯者巧手剖析,來場英國歷史與文化深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