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像張華先生說的,Alice’s Wonderland的中譯本有很多,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像趙元任先生是以語言學的角度切入,很完整的表現Lewis Carroll故事中的語言趣味。而張華先生是以背景、典故等研究入手,增加註解以讓讀者多了解書中隱藏的背景知識,兩個版本各有巧妙。接下來,我將內容分為五個點,逐一分析討論

一、標題

Down the Rabbit-Hole

當Alice 剛跟著兔子進洞時,裡面像是平的隧道,後來隧道突然往下拐,她反應不及才掉下去的,我認為趙的翻譯成「」進兔子洞,能保留讓讀者讀到此的驚奇感。如果是張的翻譯「掉」下兔子洞,會讓讀者在看到兔子鑽進洞的那一段就預期Alice會掉到洞裡去,反而不理解剛進隧道的前一段是平的。

二、名字

雖然愛麗絲這個譯名,似乎已經約定成俗,但是如果依照發音的話,趙的翻譯比較接近讀音 ,而因為Alice是一個愛思考、幻想的女孩,所以阿麗「」取得有意思。

三、排版

的台版保留跟源做相同位置的插圖和星號,也使用橫式中文,還有加上註解,不但解除讀者閱讀時的疑惑,還補述了相關的時代背景資訊。對想輕鬆閱讀的讀者則是太多的資訊,容易打斷閱讀。

則採用保守的中式書籍的排版方式,代表 Alice變身的趣味星號被省略了。

四、玩語言的趙元任

趙的版本將Please, Ma’am譯成潑里寺,麻達姆,我想以趙的英文功力,應該是故意譯的,我猜想是因為趙假設愛麗絲到新的國家,應該會想學那裡的語氣說話,所以才故意為之,畢竟整本Alice’s Wonderland充滿了言語的趣味,而趙先生又是傑出的語言家。所以他將書中的語言趣味玩得跟原作者Lewis Carroll不相上下,其他的例子還有:倒「豬」世界和倒「足」世界;「貓吃蝙蝠不吃耗子」「貓吃蝙蝠嗎?」「蝙吃貓蝠嗎?吃蝙貓蝠嗎?」翻得就很有趣。

五、人物口語的部分

這部分最能表現各角色的性格,例如慌慌張張的兔子和鬆散、很多想法、愛講話的、一刻不得閒的小女孩Alice。 張的版本裡的口語跟趙的相比,比較接近現代口語,但趙的口語比較能表現出角色的個性,以下我舉幾個例子。

1. :Oh dear! Oh dear! I shall be late.

:糟糕! 糟糕!我快遲到了!

:噯呀!啊噫呀! 我一定要去晚了。

2. :”Well!”thought Alice to herself. “After such a fail as this, I shall think nothing

     of tumbling down-stairs…(Which was likely true)

:(那倒很可能是真的)

:(這倒怕猜得不錯,那樣摔下來,自然不作聲了)

在這一段句子,我覺得張並沒有把這句的詼諧翻出來,而趙的雖然表達出來

了,句子卻太長,我建議可翻成(當然吭不出聲了)

3. : “Come, there’s no use in crying like that” said Alice to herself very sharply. “ I advice you to leave off this minute!”

    張:愛麗絲對自己厲聲說:「好啦,這樣哭有甚麼用!我勸你馬上停下來!」

    趙:「別哭呀,你這孩子,哭有甚麼用?我勸你即刻就住聲!別哭!

    兩相比較下,趙譯本的口氣比較有嚴厲的感覺

 一整章看下來,大抵上來說趙的翻譯添加了許多句子來補足意思跟語氣,因此讀起來比較流暢,張的譯本則比較貼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tis2013 的頭像
    gitis2013

    翻譯作品評析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