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完了天笑生與王干卿翻譯的愛的教育,可以知道時代背景是影響這兩個譯本差異的主要原因,而次要原因是翻譯的來源不同,天笑生版本參考的是日譯本,而王是從義大利原文直接翻譯過來。

天笑生所翻譯的愛的教育是在清末,從譯文的改寫幅度相當的大,文體不但更改為當時中國讀者習慣的閱讀格式,開始先是一段回憶錄的引言,然後才進入文本,再來全面使用歸化的方法來翻譯,將人名等一些名詞替換掉,讓讀者完全不會發現這是一本翻譯小說,如在文具店購買的文具種類,聽寫換成了默寫。最大的改變是做了內容上的更動跟添加,如母親開學前為馨兒梳洗,老師拿糖果給小孩來引誘他們進入教室。其中馨兒常會講一些要愛惜光陰、要用功讀書的大道理,老師則是會提出國家遭列強欺凌,期勉學生要成為傑出的人來報效國家的救國思想。許多研究指出,這些改寫緣起於滿清末年因國力殘弱造成的外侮問題而特意加入的,或許作者自己的愛國意識,但更多是指向出版贊助人的特別要求。

而王干卿翻譯時已經沒有國仇家恨的問題,而且讀者也早已能接受翻譯的作品,因此翻譯是較貼近原文的,保留了角色的姓名和外貌上的形容,但語序上常作調動,但也許是為了順應中文的閱讀習慣,跟英譯本相異之處雖不多。但還是有的,如家長們對哭鬧孩子的應付方法,英譯是「罵小孩 」(reprimand them),王譯的是「或者把他們領回家」,仍有勸文添加,你們要好好用功,「做到品學兼優」。

三個譯本的共同點是性別的凸出和模糊,英譯本提及學生時常用boys,但王則是使用學生,另外英譯本中the teachers” were going and coming,王則是翻成了」老師來來往往。而天笑生則添加了主人翁的「妹妹」入學。

我認為三種譯本都確實的描寫出主角放完暑假到面對開學的心情轉換,對新老師從排斥到喜歡的態度轉變。在兒童就學時的心境上,不管年代如何演變,好像都不會更動太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tis2013 的頭像
    gitis2013

    翻譯作品評析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