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的教育》是一部享譽世界的意大利文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由於無法將英文譯本與義大利文的原文進行比較,在此僅以英文譯本為基礎,分析對比由王幹卿和包天笑兩位先生的譯作。王幹卿先生的譯本是直接由19世紀古義大利文首版譯入中文的,他在翻譯過程中參考了有關作者阿米琪斯作品的研究成果,也在12年的翻譯過程中不斷進行研究探索。包天笑先生的譯本則是在1909年首次從日文譯入中文,包天笑本人也是一位近代的小說家和翻譯家,他在開始做翻譯的時候,還採用的是文言體。兩個譯本完成的時間相差了近一百年。在此對兩個中文譯本做如下的對比:

 

一、文本的可讀性

這兩個中文的譯本都不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只能以英文譯本提供的故事內容作為參考,英文譯本與王幹卿先生的譯本都使用現代的語言,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可讀性很強。包天笑先生的譯本由於年代久遠,不論是文體還是遣詞造句,和現在已經相差甚遠,所以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可讀性較弱。

 

二、敘事主體

王幹卿先生譯本的開頭中寫道: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三個月的鄉下假期夢幻般地過去了。點出了即時的時間,故事的敘述者就是一個小學生。他只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意義則是需要讀者自己去汲取。這一點與英文的譯本是一致的。

在包天笑先生的譯本里,第一章之前的一段是故事主人公一段獨白,其中寫道:嗟夫余今者兩鬢霜矣我書此泣然者久之我甚望世之少年勿輕擲此好光陰也,故事的主人公則是一位老人,而他敘述這個故事的目的則是要讓讀者發奮努力,不浪費光陰。這樣的改變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致,翻譯家通常也都是促進社會革新的人士,所以那個時候的譯作許多是介紹西方的先進思想文化,并有很明顯的教誨目的。

 

三、長輩與孩童的關係

英譯本:

    “So we are separated forever, Enrico?”

Enrico, you are going to the floor above this year. I shall never see you pass by any more!

Courage, Enrico! We will study together.

王幹卿譯本:

“恩利科,我們以後永遠分別了,是嗎?”

“恩利科,今年你要到樓上去上課,今後我再也見不到你從這裡經過了。”

“恩利科,好好用功啊,我們將一起學習。”

包天笑譯本:

“余肅立向先生一揖敬答曰諾”

譯本和王幹卿先生的譯本中,老師和母親所說的話里體現出長輩和兒童之間存在一種類似朋友的關係,有老師對學生的不捨,也有母親對孩子的鼓勵。而在包天笑先生的譯本中,很明顯地體現出當時社會的一種對尊長的恭敬,老師和學生直接的關係沒有達到像朋友一樣的平等程度。

 

翻譯是一項具有時代性的活動,不同時代的譯者通常會將現時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融入到自己的翻譯之中,在清末民初,我國的翻譯活動非常多,但是由於語言、社會變革的需求等多種原因,譯文常常都有很多歸化的地方,常常看起來更像是譯者自己的創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itis2013 的頭像
    gitis2013

    翻譯作品評析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