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研討的是《愛的教育》的英譯本和兩本中譯本,英譯本是由Isabel F. Hapgood由義大利文翻譯成英文的;中譯本是包天笑於1909年所翻譯的,是由杉谷代水的日文譯本翻譯的;另一本則是由王干卿歷時12年,8次的修訂,直接從義大利古文翻譯而成,就手邊有限的資料中,就以下來做幾點分析:
作者與譯者介紹:
(1)原本:作者亞米契斯,1846年出生於義大利。那時的義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內正醞釀著愛國主義,這股風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是一位多產作家,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
(2)英譯本:根據網路資料查詢,譯者伊莎貝爾:佛羅倫薩爾斯哈普古德(11月21日,1851年 - 1928年6月26日)是美國作家和翻譯家俄羅斯和法國的文本。哈普古德出生在波士頓,一個歷史悠久的新英格蘭家族的後裔。她學習了日耳曼和斯拉夫語,在東正教禮儀文本。這本譯本是1887年翻譯的,她的翻譯手法是比較貼近義大利原文的,是忠實的譯者。
(3)中譯本(一):王干卿教授歷時12年,經過8次修訂,直接從義大利古文翻譯而成。王教授的版本經過義大利政府頒獎認證,可說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具權威、最完整的譯本。
(4)中譯本(二):清末著名的小說家包天笑譯過眾多教育小說,其中《馨兒就學記》不僅獲選為國小國文教科書課文,更是風行一時的課外讀物。《馨兒就學記》是根據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小說《愛的教育》日文譯本改寫而成。
〈評析〉
- 翻譯手法:
以中譯本兩本與英譯本來做比較,王干卿的譯本是比較接近英譯本的翻譯方式,是比較屬於異化的譯法,而包天笑則是依個人意志來增添、改寫故事情節,並配合中國國情而修改成中國化,是採歸化和在地化譯法。王的譯本比較現代化,沒有愛國情操的思想加入;而包的譯本則因當時一是因清末正值國小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二是因清末中國飽受西方列強侵略,故在小說裡增添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俠義精神。以清朝當時的譯者風氣,譯本的內容是比較受大家關注的,反倒是原文比較不受當時人所重視,或許與當時懂外語的人才不多的情況之下,只要譯文是符合期待的,似乎都會大賣。
2. 義大利學制 VS. 清朝學制:
在英譯本裡: This morning my mother conducted me to the Baretti schoolhouse to have me enter for the third elementary course.
王譯本裡:今天早晨,當我母親送我到巴列迪學校去註冊上四年級時…
包譯本裡:蓋我爾時肄業俞明德小學校高等級三年於茲矣
這裡到底是三年級還是四年級?根據我的資料查訪,義大利的國小是五年制,而清朝的學制,1903年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重新擬定公佈了一個「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為「癸卯學制」。這個學制一直沿用到宣統三年(1911)清朝覆滅為止,對清末中國的學校制度影響很大。這個學制將學校教育從縱的方面分為三段六級:小學為9年,中學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我覺得是要看義大利文,根據網路查訪康華倫譯者指出,原名Cuore在義大利語原是「心」的意思,又有一個小標題為「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所以,個人想問為什麼英譯本是寫the third?看看老師或是其他同學可以解答嗎?
3. 語言使用:義→英 / 義→日→中 / 義→中
以英譯本和王的譯本, 語言的轉換只有一次,誤譯的可能性降低,但是包的譯本從日譯本來的,日譯本本來就翻譯成符合當時日本的風俗民情文化,事實上已經跟原本不同了,包氏又是用日譯本,然後再加上包氏自己增添並改成中國式,基本上在翻譯的觀念裡,我覺得包氏的譯本已是另一本小說了,只不過他是以這個故事為基底而已。
結論:
這本小說是在描述一個十二歲的男孩Enrico,用他的心和他的愛,將發生在學校和家庭裡的點點滴滴,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來。內容除了日常生活外,還有級任老師每月的精神講話,書中所寫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以及充滿愛心、勇氣和努力向上的日記型故事方式,的確在寫法上是很獨樹一格的方式。至於不論是英譯本或是中譯本,我想王的譯本雖然是異化的翻譯方式,是比較廣受現在大家接受的,畢竟包的文言文體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是比較難被現在大眾所接受,除了學者必須要做研究以外。我個人也比較偏好王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