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又稱紀實文學、報導文學,主要是指以真人真事為主的記敘性質的文學作品,結合新聞與文學,以緊貼現實為主,部份描寫恩那個增強其感染力,具備極強的宣傳功能,當中包括訪問有關事件的人人物。
《教養大震撼》這部作品,就是一部關於教養兒童的報告文學,作者以自己所做的研究和採訪為基礎,推翻了很多關於教養兒童的舊理論,對人們過去深信不疑的一些理論和觀點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作者介紹】
波·布朗森(Po Bronson)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被稱作“什麽都能寫,寫每一種書都暢銷”的寫作奇才,曾被視為矽谷高科技文化的第一名筆,成名作是金融業諷刺小說,後來改寫報告文學。美國的知名雜誌都爭相以最高稿酬請他寫稿,但是在當了爸爸之後,他的寫作興趣就轉為親子教養,這是他寫親子教養的第一本書。
阿什利·梅裡曼(Ashley Merryman)
畢業于南加州大學電影系、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曾任好萊塢製片、美國政府官員等。她在輔導弱勢學生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兩人在合寫《教養大震撼》這本書之前,就曾一起為《時代》週刊合寫過親子教養專欄的文章。
【譯本評析】
一、增譯內容幫助讀者理解
譯文1:……從幼稚園到八年級,這個學校每一班都是資優班,招生範圍遍及全紐約市,考進去很難,課業要求也很嚴。
譯文2:杜薇克派四名女性研究助理去學校。實驗第一輪……實驗第二輪……
評析:關於湯瑪斯所讀學校,之所以競爭很激烈,譯者給出了學校的簡單介紹,說明這個學校的情況,讓讀者能具體瞭解競爭爲什麽大。
後文中提到的實驗,作品中並沒有清晰地指出實驗有幾輪,但是譯者對實驗的階段進行了劃分,能給讀者呈現關於實驗的更清晰的信息。
二、口語化的表達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譯文1:吉兒并不是唯一明講不想甩所謂“專家”怎麼講的家長。
譯文2:“你很棒,你辦到了,好聰明哦寶貝。”
評析:“甩”字在口語中帶有一種輕蔑的口吻,在這裡很符合吉兒的心態。“哦”也是口語中常見的感歎詞,這裡也能體現出家長對孩子表示鼓勵時的心情。
這部作品本身是探討教養兒童的,從內容上來說,就比較輕鬆活潑,譯者使用這樣的口語詞,能拉近書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看得更輕鬆。
三、表達準確,詞句使用靈活
原文:Those afflicted with this lack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adopt lower standards for success and expect less of themselves.
譯文:他們有一種毛病,對自己明明可以勝任的挑戰抱著“我辦不到”的心態,對自我成就採取超低的標準,自我期許也特別小。
評析:譯者對原文的句子進行了巧妙的轉換,將“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認識”這個意思表達為“抱著‘我辦不到’的心態”,使文章內容的表現力更強;“自我成就”與“自我期許”都是名詞,整齊而又能很好地表達作者的意思。
原文:“Early and often,” bragged one mom, of how often she praised.
譯文:問一位媽媽她多常誇孩子聰明,她得意洋洋告訴我:“從很小就開始,常常誇。”
評析:“Early and often”是英文中常見的用簡單詞彙表達的手法,如果直譯為漢語會有相當的難度。譯者沒有局限於原文的形式,而是轉換為一個完整的句子,能讓讀者看得更明白。
原文:...but so far Dweck sticks to New York black....
譯文:但她目前還是走一身黑的紐約風……
評析:譯文的“走”字用的十分巧妙,是很常用的現代的表達方式,譯者沒有直譯為“堅持穿……的黑色”,顯然可以看出譯者在對原文理解的基礎上,展現出自己對漢語的駕馭能力。
四、部份譯文的用詞與邏輯還需要考量
原文:When he applied to Anderson for kindergarten, his intelligence was statistically confirmed.
譯文:申請安德森幼稚園,湯瑪斯的智商更是得到統計學上的肯定。
評析:“statistically confirmed”應該是指通過測試之後,測試結果的數據能夠對湯瑪斯的智商予以肯定,譯者處理為“得到統計學上的肯定”有些不自然。
原文:“Just watching them, you could see the strain,. They were sweating and miserable.”
譯文:“光看他們答題的樣子,就可以看見他們苦在心理。直冒汗,一臉淒慘相。”
評析:原文中在描述的是學生們答題的場景,“miserable”可以表示“痛苦”、“悲催”等,但是譯為“一臉淒慘相”有些過度。
原文:Thomas (his middle name) is a fifth-grader at the highly competitive P.S. 334, the Anderson School on West 84th in New York City.
譯文:像湯瑪斯(取他全名的中間)今年小五,就讀紐約市編號三三四的公立學校“安德森學校”(Anderson School)。
評析:由於英文和中文姓名的區別,中文里沒有middle name這種說法,一般情況下直接說“中間名”即可,作者譯為“取他全名的中間”,稍顯句子不完整。
原文:Though Dr. Carol Dweck recently joined the faculty as Stanford, most of her life has been spent in New York; she was raised in Brooklyn, went to college at Barnard, and taught at Columbia for decades.
譯文:卡蘿·杜薇克教授(Carol Dweck)最近才跳槽史丹福,要不然大半生都在紐約度過。她成長於布魯克林,大學念伯納德(Bernard)學院,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幾十年。
評析:原文中,作者寫道杜薇克教授在紐約度過了大半生,後面的一句是介紹其在紐約的成長經歷,而譯者使用的“要不然”一詞的意思,則讓人理解為,杜薇克還沒有在紐約度過太長的時間,譯者理解有誤。
結語:從節選的部份譯文來看,譯文總體是非常不錯的,這篇報告文學的內容本身是比較輕鬆的,也很貼近個人的生活,所以譯者的語言也富有表現力。但是譯文中還是出現了少量的翻譯腔,以及理解有誤的地方,可以對譯文進行細緻的修改,方能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