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原名為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生於密蘇裏州的密西西比河畔小鎮,從小看著河上風光和蒸汽輪船,長大後終於取得領航員執照。“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這是一個領航員的術語,表示水深兩噚輪船可以安全通過。
12歲喪父的他輟學打工來協助家計,憑藉一支筆打拼天下,成為美國首位本土作家及世界級幽默大師,晚年獲英國牛津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馬克吐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正是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幽默而又充滿哲理的作品。
譯者簡介
王安琪,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碩士、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候選人,先後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研究。任教台大25年後退休,曾任逢甲大學外文系創系主任及亞洲大學教授,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專任教授及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著有專書Gulliver’s Travels and Ching-hua yuan Revisited: A Menippean Approach(Peter Lang),譯有《黃色壁紙》。
《赫克歷險記》有多種中文譯名,包括《頑童流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赫克爾貝里.芬歷險記》、《哈克歷險記》、《哈克流浪記》等等,其中的《頑童歷險記》的傳播時間比較長。
由王安琪所譯的這本《赫克歷險記》,同樣也是一篇譯著,詳細的註釋為讀者提供了許多有關小說本身和美國歷史文化的知識。譯者在完成譯著之後,將書名由《頑童流浪記》改為《赫克歷險記》,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主人公赫克並不是真正的“頑童”,他只是一個社會邊緣人物,抗拒世俗文明,有一顆不願受到污染的心。其次,赫克幫助吉姆爭取自由,自己也要逃避羈束,他的經歷是一種“歷險”,而不是“流浪”。另外,《赫克歷險記》與《湯姆歷險記》在署名上可以互相呼應,能更好地體現兩者之間的種種聯繫。
譯本分析
一、作者的文字遊戲——語法錯誤與雙重否定的混亂使用
原文:You don’t know about me without you have read a book by the name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ut that ain’t no matter. (P1)
譯文:要是沒看過《湯姆歷險記》那本書的話,你就不曉得我是誰;不過,那也沒關係。(P13)
評析:英文通過詞語的構造,例如單詞的拼寫和搭配等,來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這句話中的“without”的用法以及“ain’t”都是不夠標準的,作者有意為之,十分巧妙。但是中文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作者使用的“要是”和“曉得”,而不是“如果”和“知道”,也看得出,作者是在從其他的方面來彌補表達上的不足。
原文:The Widow Douglas she took me for her son, and allowed she would sivilize me. (P1)
譯文:道格拉斯寡婦,她收我作養子,說是要教化我。(P14)
評析:“sivilize”的拼寫並不標準,雖然在一些文章中也會有這樣的寫法,另外“allow....would...”這種錯誤的搭配也體現出赫克不是特別高的文化水平。“教化”一詞使用很巧,能表現出赫克那種不受束縛的性格。
原文:...but she never meant no harm by it. (P1)
譯文:但我曉得它絕對沒有惡意。(P14)
原文:...because I don’t take no stock in dead people. (P2)
譯文:因為我對死人根本沒什麽興趣。(P15)
評析:以上兩句從譯文可以看出,原文中的雙重否定是使用錯誤的,也是作者的寫作技巧,但是中文無法通過詞語的變形區實現這個效果,譯者就利用“絕對”和“根本”這樣的詞來突出情緒,但是仍有局限。
二、譯者用詞生動,巧用中文
原文:But Tom Sawyer he hunted me up and said hewas going to start a band of robbers, and I might join if I would go back to the widow and be respectable. So I went back. (P1)
譯文:可是湯姆索耶,他找上了我,說他打算搞一個強盜幫,如果我肯回去寡婦家,學著體面一些,他才讓我加入。於是,我又乖乖回去了。(P14)
評析:“搞”是一個並不太文雅的詞語,但是用在這裡,表現出湯姆索耶與赫克的一種江湖氣;赫克回到寡婦家,很明顯是爲了加入那個強盜幫而被迫回去的,所以譯者在這裡用的“乖乖”一詞,直接表達了赫克內心的不情願。
原文:Here she was a-bothering about Moses, which was no kin to her, and no use to anybody, being gone, you see, yet finding a power of fault with me for doing a thing that had some good in it. (P2)
譯文:摩西又不是她什麽親戚,既然老早就死掉了,當然對誰也都沒用處,你瞧,現在我想做一件多少有點好處的事,她又一個勁兒的找碴。(P16)
評析:“no kin to her”被譯者譯為“又不是她什麽親戚”,“什麽”一詞起到了強調的作用;譯文的字裡行間,體現了赫克的不耐煩,“找碴”用得十分貼切。
原文:Miss Watson she kept pecking at me, and it got tiresome and lonesome. By and by they fetched the niggers in and had prayers, and then everybody was off to bed. (P3)
譯文:華珊小姐一直挑我的毛病,害我覺得又厭倦又寂寞。過了一會兒,她們叫幾個黑鬼進來,一起晚禱告,然後大家各自回去睡覺。(P18)
評析:前文用過了“找碴”,這裡譯者用了“挑毛病”,語言有很多變化。當時的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對黑人的歧視,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也用了“黑鬼”這樣的詞彙,能展現原文深層的含義。
《赫克曆險記》已是美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它也是第一部以美國本土文化及方言為背景的美式幽默傑作,展現了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處處戲謔的效果。這部譯著的讀者層次可以是多樣的,兒童讀者可以從中獲得捉弄大人的趣味,成年讀者則可以重溫舊夢。同時作品本身是對人性的剖析和對當時現實的批判。譯者的文學功底和中文能力都非常強,但是也可以看出,中文與英文存在的差異對翻譯造成了許多困難,需要譯者通過文字運用的技巧去彌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