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作者Jostein Gaarder以說故事的方式吸引青少年,把深奧難懂的哲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介紹給學子,書中的角色Sophie跟Alice’s Wonderland裡的Alice有些類似,而哲學類的文本類型又和Ishmael有相同之處,所以接下來我將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最後回歸到譯本的討論,提出我對兩個中譯本的一些想法。
與Alice’s Wonderland 的比較
《蘇菲的世界》作者Jostein Gaarder以說故事的方式吸引青少年,把深奧難懂的哲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介紹給學子,書中的角色Sophie跟Alice’s Wonderland裡的Alice有些類似,而哲學類的文本類型又和Ishmael有相同之處,所以接下來我將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最後回歸到譯本的討論,提出我對兩個中譯本的一些想法。
與Alice’s Wonderland 的比較
作品介紹
作者簡介: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
喬斯坦.賈德,生於1952年8月8日,挪威的世界級作家。就讀奧斯陸大學時期,主修斯堪的那維亞語言、哲學、神學和文學,曾任文學與哲學教師。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賈德談人生》(智庫-譯者:管中琪),如今已是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於1991年成為全職作家,同年發表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被翻譯為五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千萬本。 賈德除致力於文學創作,啟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於1997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
《蘇菲的世界》 (Sofies verden)是挪威作家喬思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於1991年在挪威出版,先後譯入53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三千萬本,堪稱二十世紀末最暢銷的哲學小說。而本次閱讀的英文版本是於1995年出版,隔年智庫文化出版中文版本,譯者為蕭寶森,截至2000年,此譯本已再版13次,十分暢銷。15年後,木馬文化又找來伍豐珍重譯這部作品。相隔十五年,兩名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很接近,也同樣都是外文系出身的女性,她們語言的差異並不會太大,然而在詮釋蘇菲時,兩名譯者卻有不同的見解。到底蘇菲應該是怎麼樣的一名女孩呢?接下來我將以三個方面分析這兩個版本的蘇菲形象有何差異,再討論兩名譯者的翻譯風格。
Sophie's World (Norwegian: Sofies verden)《蘇菲的世界》,1991年出版,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寫的小說。是關於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在挪威生活,以及一個中年哲學家艾伯特教她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歷史的小說。《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很快成為一本暢銷書,後來被翻譯成53種語言,銷售量超過3000萬本。英文版在1995年出版,這本書在挪威被改編成電影,同時在澳洲和冰島被拍成電視劇,也成為電腦遊戲。這本小說一開始藉由一封不具名的來信的問題“Who are you?”和另一封信“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使得蘇菲開始思考探索人從哪裡來?世界從何而來?誰創造了宇宙?誰又創造了上帝?思索人生的意義,人活在世上的意義,以及人存在的價值。
譯者蕭寶森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北市政廣播電臺記者、新聞編輯、製作,自由時報編譯,曾任輔大譯研所兼任講師及台灣科技大學英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現居美國,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祕密晚餐》及《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愛戀味蕾的舊金山時光》( Bread & Choclate)《阿拉伯沙地》(Arabian Sands)等十餘種。生性好奇,熱愛閱讀,耽溺文字,喜好旅行與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大猩猩對話錄(Ishmael)是丹尼爾‧奎恩(Daniel Quinn)於1992年出版的哲學小說。故事從不知名男子的視角切入,從這名男子對於報紙上刊登的廣告的憤恨開始。這名男子為何憤怒,他接下來會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娓娓道來。在這名男子與以實瑪利見面前,他回憶過去年輕又充滿理想的自己,帶著對於這世界憤恨不平的口吻,中間有許多刻薄尖銳的語氣,透露出這名男子對於世界的不滿。因此接下來我將先探討譯者是否有將這名男子憤恨尖銳的形象詮釋到位,接下來再提出譯文可以再改進之處,最後再提出譯者處理到位之處。
作者:Daniel Quinn, 1935年生於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曾就讀於聖路易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和芝加哥羅耀拉大學。1975年他放棄了在芝加哥長期的出版生涯,成為自由作家。
Ishmael是一部寓意小說,以輕鬆的故事諷刺人類自以為是、先入為主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藉由大猩猩智者的對話,自認為是萬物之靈的人類開始學習已不同的視角和思維來看這個世界跟自己的關係。
作者丹尼爾‧昆恩(Daniel Quinn)善用堆疊和引經據典的寫作方式,寫出人與自我、與他人、與動物、甚至是與外星人的關係,來凸顯人類斥逐非我族類、特立獨行思想的傾向,藉此讓讀者自省。
大猩猩對話錄(Ishmael)是丹尼爾‧奎恩(Daniel Quinn)於1992年出版的哲學小說。故事從不知名男子的視角切入,從這名男子對於報紙上刊登的廣告的憤恨開始。這名男子為何憤怒,他接下來會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娓娓道來。在這名男子與以實瑪利見面前,他回憶過去年輕又充滿理想的自己,帶著對於這世界憤恨不平的口吻,中間有許多刻薄尖銳的語氣,透露出這名男子對於世界的不滿。因此接下來我將先探討譯者是否有將這名男子憤恨尖銳的形象詮釋到位,接下來再提出譯文可以再改進之處,最後再提出譯者處理到位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