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mael 大猩猩對話錄(1992年出版)這部說採用的是格拉底式的對話風的概念即人是生物化的峰之作大猩猩以實瑪利扮演一個智者的角色,在書中他以簡潔有力的問題開始,探討人類在地球生命的演化中是否為操控、統治世界的萬物之靈,或是人類與天地萬物平等、屬於這個世界?作者Daniel Quinn因為此書而成名,並獲得Turner Tomorrow Fellowship Award. 此部作品並不是講動物保育的書,它所提倡的生命倫理是「人類屬於世界」,並非「世界屬於人類」。譯者莊安琪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夢幻火焰》《狗不是愛情騙子》《自然女超人》《愛之旅》、《感官之旅》、《大地怒吼》、《AQ》、《 7 種 IQ》《打造美體小舖》等書。在這本譯著Ishmael裡,可以感受譯者努力將此書譯好,希望譯得既富哲理,有能讓讀者瞭解,有些部分譯得很精彩,但有些部分還是需要多加查證與思考。以下是個人的評析:

. 譯者用詞生動之處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1887111日-1948421日),畢業於耶魯大學森林系,曾任教威斯康辛大學擔任獵物管理的教授。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享譽世界的倫理學家,因為對美國文化和野生動物之關聯、土地倫理、曠野與文明、保育美學及生態良知等有很精闢的論述及創見。被稱為“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影響深遠的作品是《沙郡年記》,這是他對於自然、土地和人類與土地的關係與命運的觀察與思考的結晶。

譯者:吳美真,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班肄業。曾任英文教師及出版公司翻譯工作,譯有《鋼琴師:大衛.赫夫考傳奇》、《星星、雪、火》及《微物之神》、《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大洋洲的逍遙列》、《汀克溪畔的朝聖者》、《沙郡年記》、《麥迪遜橋》、《舞蛇者之歌》, 《醫生的翻譯員》、《從月亮來的男孩》等書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沙郡年記作者奧帕德的背景和他長久以來一直想要推廣生態保育思想,在書中顯露無遺。雖然剛開始作者以觀察者的身分出現,但從第二段開始與自然界的動物有了關聯一隻因我的到來而受到驚嚇的田鼠,之後接著以擬人化來描寫動物,讓動物有著像人類一般的社會活動和擬人化的情緒,還有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等等,雖然明著寫動物生態,其實處處都在提醒人類自覺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角色,喚起人類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擬人化的社會活動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簡介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介紹:

Aldo Leopold 奧爾多·李奧波德 (1887年1月11 日-1948年4月21日),是一位美國作家、科學家、森林保育學家、也是環境保護人士。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是美國生態學家李奧帕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著作,作者深入大自然,細膩地描寫自然情景,另外,作者將動物擬人化,透露出作者對於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是處於平等的狀態,並非以人類高高在上的角度剖析自然,而是站在與動物平行的位置,觀察牠們的活動狀況。原文語調平實,但也因為將動物擬人化,而顯得清新活潑,而譯者吳美真掌握到作者擬人化的表達手法,同時也盡量保留了作者的修辭以及表達方式,很接近作者表達的口吻。不過,就像作者是以他的視野觀察大自然,而譯者在詮釋文本時也會因角度不同,而採用不同策略,我覺得譯者整體掌握到作者的文風與表達方式,但在有些地方可以或許可以採用不同的策略,因此接下來我會提出一些例子,分析作者的策略以及我自己的策略,最後再提出本譯文可以再改進之處。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赫克歷險記(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於1884年出版的作品,是爭議性很大的一部作品,因為裡頭顯露出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的無知以及歧視黑人的態度。主角赫克在當時的南方社會是名不受教的野孩子,但也正因為他不受教,還沒受到「文明」社會的價值觀洗腦,所以他才會勇於挑戰當時既定觀念,做出一連串違背社會規範的事情。赫克既然如此不想受到文明社會規範又自小無拘無束慣了,他的說話態度應該也會與當時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如寡婦與華珊小姐)有很大的差異。而在英文原文中,赫克所使用的語言大多為不正統的英語,他很常使用雙重否定的句子或是常有文法跟拼字錯誤,另外還有不受到傳統文明社會的精神。接下來就來討論譯本如何呈現角色的形象;譯本可以再改進之處;最後討論譯本註解的效果。

一.角色形象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作品評析

作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rk Twian 融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身處時代帶的變遷,和當時的社會文化意識寫出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這本了不起的作品,在其幽默逗趣的字裡行間中顯露出對當時社會諸多的批判,發人省思。

在翻譯上面,字面上的意義不難翻譯,難翻的是在文本背後所要呈現的意義要如何轉化成截然不同的文字,在異地也獲得共鳴。接下來我將評析王安琪教授的譯本的優點和可改進之處。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原名為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生於密蘇裏州的密西西比河畔小鎮,從小看著河上風光和蒸汽輪船,長大後終於取得領航員執照。“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這是一個領航員的術語,表示水深兩噚輪船可以安全通過。

gitis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